赵立新的“塌房”事件正规手机股票配资论坛,得从他成名之前说起。
早年的赵立新,几乎每次接受采访时,口音标准、言辞文雅,时不时会提到“戏剧是心灵的修行”。他总是保持谦逊,不与人争锋,哪怕在《声临其境》中技压群雄,他依然表现得好像自己是来献艺,而非竞争。这种“谦逊”,在外人看来似乎是他天生的风格,但若你仔细琢磨,便会发现,这份谦逊其实早有剧本。
赵立新,似乎太习惯于站在聚光灯下了,他太清楚如何利用自己“多语种配音”的优势,把自己装饰成“知识分子”的形象——别人通过流量成名,他则靠素养、靠精湛的表演。他全身上下,都写满了“高级”二字。
然而,正如我们所知,“高级”并不是免死金牌,尤其是在这个社会。2019年,他在微博上的一条问答,让人们看清了这一点。那时,他问:“英法联军为何烧圆明园?”接着回答道:“是为了掠夺,紫禁城没烧是忘了还是没带火石?”这一问一答,表面上看似是高谈阔论,实际上却把民族的历史记忆当作了一个可以讽刺调侃的谜题。
展开剩余82%你问他当时在想什么?也许他并不认为自己在“辱华”,他可能只是觉得:我已经是那个经过西方教育、在国家剧院打拼出来的赵立新,因《大明王朝1566》获得了无数粉丝,我就是“例外”。他坚信,自己身份的独特性让他有资格站在“跨文化的桥梁”上,但他没意识到,正是这种自负与疏远,让他一开口便全盘崩塌。
他忽略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:中国观众能够接受的,不是你用高深的口吻去讨论历史的复杂性,而是你能不能在需要时,懂得闭嘴,懂得什么是最大程度的尊重。
赵立新,作为演员,实则非常出色。在《白鹿原》里,他将白嘉轩的沉稳与坚韧演绎得入木三分;在《大明王朝1566》中,他所饰演的海瑞,更是带有一股咬牙切齿、眼中满是道义感的力量。可惜的是,随着时间推移,他似乎越来越迷失,甚至将角色里的“清醒”误认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“免审护身符”。
你再看看他后来在微博上的发言,频繁用“我思故我在”的哲学口吻回应争议;而每当面对质疑时,他的反应则总是显得过于冷静,仿佛在进行一场学术辩论。与此同时,观众的情绪早已炸裂,他却依旧在那讲逻辑,毫无与人共情的意识。
于是,赵立新的“人设”崩塌,连“老底”也被翻了出来——原来,他并非中国籍,而是瑞典人。那时,他曾一再强调自己仅仅是在讨论问题,而并非站队,这种托辞却愈发显得讽刺。因为问题不在于你是否讨论,而是你站在了哪一边,背后带着何种立场。你不是站在“我和你们一样的身份”上说话,而是在“他乡”自以为是地调侃,拿着自认为聪明的幽默去调侃中国的历史与文化。
这时候,观众早已不再买账。并不是他们不讲理,而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将他们当回事。
事态愈演愈烈后,赵立新最终道歉了。他发长文、删微博、关掉工作室,按照流程做了该做的所有事。但从他的表现来看,这一切似乎并非出于内心的悔意,更多的是在被舆论推到墙角后,无路可退的妥协。他没有主动闭嘴,而是被舆论的“洪流”压得无法再发声。他也没有主动承认错误,而是在媒体的压力下被迫软化立场。
这是一种悖论:一个曾因语言而成名的人,最终却因一句话走向深渊。
赵立新要真是一个戏剧学院的讲师,或一辈子演小角色,即便说错话,或许网友会骂几句就过去了。但他不同。他曾因《大明王朝1566》成名,曾被视作文化高地的代表,曾让人们觉得他是那种值得信赖的“知识分子”。正因为如此,他的崩塌显得如此巨大,尤其是对那些曾因他在《声临其境》中的表现而喜爱他的观众来说,心理上的落差几乎摧毁了一切。
许多艺人都经历过“塌房”,但像赵立新这样,因“没有观众共情空间”而彻底失去支持的,真不多见。他并非被媒体抛弃,而是被曾经的受众抛弃了。这一代价,是他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所无法弥补的。
有人觉得他可怜,但我认为未必如此。他依然活跃在一些小剧场,偶尔演话剧,偶尔翻译文学,日子并不算太惨。只是,他再也回不到曾经的辉煌了,也再也不被当作“高知代表”来看待。这不是命运的惩罚,而是人心的选择。
赵立新,事实上是一个镜子。他告诉所有那些试图以“文化包装”掩盖立场的人:你可以伪装自己是谁,但你永远无法伪装你站在哪一边。即使你口才再好,最终,某些话,足以暴露你的真实世界观。
中国观众,不缺包容,但绝不接受“你吃我的饭,却骂我的根”这样的人。赵立新,倒不是说错了什么话,而是从骨子里,他从未真正把这片土地视作自己的归属。
发布于:福建省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